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商业资讯  > 正文
赋能还是反噬?操控热搜必须停止!
来源:中国文艺网     时间:2023-09-01 00:51:10


(相关资料图)

图源:Pixabay在热搜榜单上,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:有的作品从预热到收官,每逢更新必霸榜热搜,网友调侃“光看热搜就能追完整部剧”;点进某剧集热搜词条,映入眼帘的是仿若流水线生产的营销文案,评论区则被粉丝整齐划一的文字占领,结果作品评分远低于及格线;有的作品用当下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做噱头,观看后才发现营销“金玉其外”,正片“败絮其中”……流量经济时代,数据成为衡量文艺作品和演员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。各平台热搜榜是文艺创作触达观众的重要途径,其带来的高话题度会给大众营造出“这部剧爆了”的印象,从而吸引更多人去观看、讨论,得到体面的数据,因此片方和艺人都对热搜趋之若鹜。在普遍的“热搜焦虑”中,渐渐出现了购买水军和营销号、操控热搜等行业乱象,甚至有从业者在创作之时就套用“热搜公式”,专门为热搜造剧。可是,“爆剧”就等于“好剧”吗?数据光鲜亮丽是否意味着创作者就可以高枕无忧?观众和创作者需要的是怎样的热搜?豆瓣“武林外传”官方小组设置的“《武林外传》十级学者统一考试”已经有5万多人参与,可以看出粉丝对该剧集的热爱。“爆剧”不等于“好剧”,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才是文艺作品永远的流量密码。2006年播出的电视剧《武林外传》经常被粉丝调侃“神预言”,其中经典桥段总能切中当下热点,并不时冲上距离播出已经17年之久的热搜榜单,而这显然是当时的主创团队未能预见的。因此,热搜应该是优秀创作的结果,而不应是创作的原动力。真正脚踏实地创作,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自然会产生广泛的讨论度,最终不仅凭借口碑“传得开”,更能通过对生活底蕴的深刻挖掘“留得下”,拥有细水长流的热度。而被热搜思维把控的作品在榜单上一阵喧嚣过后,留下的只有冰冷的流量数据,最终淹没在海量信息中,如同昙花一现,再无人问津。对热搜的盲目追求只会适得其反,投机取巧换不来“有效热搜”。当下。互联网传播已经去中心化,是创作者和受众交流的重要途径。然而热搜一旦被操控,便会沦为“皇帝的新衣”——一条条“圈地自嗨”的粉丝发言和批量复制的营销文案,不仅让演员的风头盖过作品,降低“路人”对作品的好感度,创作者也难以收获观众对作品的真实反馈,进而被“无效热搜”反噬。同时,碎片化的热搜,不只会消耗观众的新鲜感和有限的注意力,还会消解作品的完整性——观众在热搜上只能获得零星的“爽点”,而无法体会到作品的镜头、画面、叙事手法与技巧,但这些都是构成好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更重要的是,操控热搜伤害清朗的文艺创作生态。在利益驱动下,有些投资方将作品当成“摇钱树”,利用热搜进行虚假宣传、渲染焦虑,不仅降低了作品和艺人的美誉度,伤害了社会精神生活,更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文艺创作生态和市场秩序,使得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难以脱颖而出,打击了其他艰苦耕耘的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,更降低榜单和文艺作品的公信力。同时,更促使热搜平台成为网络暴力的培养皿,一旦有人提出真实意见,便被盲目煽动的粉丝群起而攻之,最终害人害己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,不是用来敛财的工具;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,不是被热搜绑架的工具人。优秀文艺作品要在市场上有良好表现,更要在思想、艺术上成功,这样才能实现创作的可持续。巧妙结合时下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议程设置,引导积极理性的讨论,给观众带来启发,热搜自然不请自来,并进一步赋能文艺创作。但如果一味沉浸于用数据堆砌的虚假繁荣,被热搜思维打破创作规律,则是竭泽而渔。让品质和热度齐飞,才是文艺创作应该追寻的正途。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